- · 泥沙研究版面费是多少[04/29]
- · 《泥沙研究》投稿方式[04/29]
- · 《泥沙研究》数据库收录[04/29]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明末淹毁开封,且死亡三十多万人的大洪水,是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之后,又有几只明军陆续来援,但都吓破了胆,或“各镇皆不用命,惟凭河防渡”,或一与起义军交锋,就“全营溃乱”。开封守军“自中丞以下,日凭城
之后,又有几只明军陆续来援,但都吓破了胆,或“各镇皆不用命,惟凭河防渡”,或一与起义军交锋,就“全营溃乱”。开封守军“自中丞以下,日凭城北面哭。”在“援军即溃,汴城遂无生机”的情况下,李自成还用得着决水淹城吗?

官军决河说
那么罪魁祸首会不会是官军?官兵要水淹起义军解围,结果,水火无情,把自己给灌死了?
有趣的是,对于开封城洪水,一些史书,在前文还在指责贼寇残酷决水的,后文却又把矛头指向官军。如前面提到的《石匮书后集》写道:
“九月,开封困久,城守不支。巡抚高名衡,推官黄澍以开封北枕黄河,待引河环濠,用以自固;更见贼垒卑下,思决堤。势如山岳,自北门路,穿东南门出。“
指名道姓,写得清清楚楚,是守在开封城内得巡抚高名衡,黄澍下令,挖开黄河。
同样地,谈迁得《国榷》在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:
“开封推官黄澍凿渠道之,忽横溢,沦溺死数十万人,无不切齿者。”
同样一人写的史书,居然把决河淹城的锅扣给敌对的两方,这自相矛盾记述的背后,是不是隐含着某些隐情呢?古代读书人,受阶级立场影响,仇视农民军,污为贼寇,为官军避讳,把坏事都算在农民军头上。但是作者在编写史书时候,因为卷秩浩繁,一些原始材料,忘记了删改,露出了马脚?

明朝官员赵士锦,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,农民军姚奇英对他说,九月十五日那天,他正率兵扒城墙,就在城墙快要扒开的时候,突然大水来了。农民军也毫无准备,处在低处的营寨也被淹没,损失了一万人马。这一定是官军害怕丢了城,被崇祯治罪,就先把城给淹了。官军畏罪淹城,这是农民军方面对于开封决水的说法。
以水阻军,或者畏罪淹城,黄澍、高名衡两人作案理由充分,动机极大。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,守城明军被困城内,已成瓮中之鳖,怎么可能跑到城外去挖河堤呢?
真相扑朔迷离,要探明其中原委,还需要深挖史料,最好是找到当时的第一手材料。

可能的真相
郑廉,字介夫,河南商丘人,十五岁时为李自成军所掳,在李自成军中多年,写下了《豫变纪略》,是研究李自成起义的重要史料。开封洪水时,他正在现场,他反驳了起义军决河和官军决河的两种说法,他说:“世传开封之陷者不一,有谓贼决黄河灌之者,非也。有谓官军决城而灌之者,非也。盖开封之陷,天也。”之后他还引用了当时开封人王紫绶的诗《大梁宫人行》:“八月昼夜连阴雨,城上水从城下取。”旨在说明,是连绵的阴雨,导致河水暴涨决堤。
北温带季风气候的开封在农历八九月间,降水频繁,大雨绵延这可信的,按现代水文资料,黄河七至九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%,这对河堤决口必有一定的关系。
但纵然降雨丰沛,若河堤坚固,固若金汤,也不易发生这种水淹全城的情形。我们细翻史籍,还有更多的发现。

当年的六七月间,降水稀少,护城河干涸,守城巡抚高名衡,为了增强城防能力,增加护城河水量,做出了一个决定,引黄河水灌护城河。守城者白愚的《汴围湿巾录》记载,巡抚高名衡,派人秘密潜出,送信城外河北援军严云京部,要他在黄河朱家寨段挖开河堤,引水灌河。这一段在《明史-高名衡》传中也有记述,但是说是严云京主谋要“灌贼”,派传令兵和城内推官黄澍、巡抚高名衡商议后,做出挖河的决定。
于是,明军“卜从善大营驾舟南岸”,开始决城。挖了整整一昼夜,“所决者,仅没坑坎”就被农民军发现冲散了。
《汴围湿巾录》说,李自成以为官军是要挖河淹农民军,“逆贼愤甚”,于是便要“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”,便在朱家寨对面的马家河口,挖起河堤来,直灌开封北门。
当时参加守城的“曹门总社”李光墼的日记《守汴日志》记了这件事“六月壬子,贼掘河口上流。”
文章来源:《泥沙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ns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508/6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