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滩上泥沙绘出黄河胜状——“何以黄河”艺术展

来源:泥沙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0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黄河是王刚的一个执念。1984年,他以郑州老黄河铁桥刷保护漆为母体的作品《桥》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,“但它不足以表达我心中的意象和感受,没有画出黄河的灵魂与精

黄河是王刚的一个执念。1984年,他以郑州老黄河铁桥刷保护漆为母体的作品《桥》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,“但它不足以表达我心中的意象和感受,没有画出黄河的灵魂与精神……这成了我的心结”。

正如郑州美术馆馆长罗鸣在展览前言中所说:“黄河是一条河,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。其意义早已超越固有的地理范畴,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与精神代言。黄河水灌溉着黄河土,黄河土生养着黄河人,黄河人铸就着黄河魂。‘黄河'‘人'‘泥土'始终贯穿其(王刚)创作的核心。”

这些作品的作者王刚是一位成长于黄河边的艺术家。自上世纪80年代初步入画坛起,他深入绘画、雕塑、行为艺术等不同艺术形式之中,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的重要构建者之一。批评家杨卫曾概括王刚的艺术实践说:一个人撑起了一个艺术现象。

近距离观赏他的油画黄河,还能看到画面上凹凸不平的厚重肌理。泥土和砂砾的粗糙延展,不仅加重了画面所绘风景的苍茫与浑厚,还融杂了黄河的历史、文化与苦难。

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化建国说:“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呈现黄河文化的内涵,是每一位关注这一主题的艺术家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,本次展览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参照和启示。”

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,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一个关键。2010年前后,王刚再次开始画黄河,尝试从媒介材质的观念性切入主题的表达。他从黄河滩拉来泥沙,掺杂着油彩、丙烯等多种材料,在亚麻布上创作了一系列富于象征色彩的黄河主题风景作品。

“何以黄河”的艺术命题

据悉,这一展览以“深入阐述当代黄河精神、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扬与传承”为主题,是郑州市“黄河文化月”的配套活动。展览将在郑州美术馆持续开展至12月18日,历时三个月。

在王刚的艺术实践中,对人与大地的关系的探讨,其实质是基于历史过往和当下现实而展开的、关于人的真实的追寻和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。河南省文联副主席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曾说:“王刚一直关注这片土地上的人,寻找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,从而衍生出对人类生命终极价值的叩问。”

二十年来,他一次次描摹着“老万”群体。从油画、素描,到雕塑,再到行为艺术,王刚的艺术实验不仅记录了底层劳动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貌,也触碰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巨变的脉搏。

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进入一号展厅,开篇的巨幅《何以黄河》油画作品就占据了观众的眼球。

王刚说:“我画黄河,不是画风景,而是画黄河文化的厚重历史和精神力量。气势磅礴的黄河强烈震撼着我,不断激发我生命中升腾的力量,我只是把这些精神物化在了作品中。几十年来,从油画、泥塑、影像、装置行为,到大地艺术,我的创作一直没有离开黄河和大地母体。我常常自问,何为艺术?艺术何为?经过大半生的苦苦寻觅,我像一个最虔诚、最笨拙的学生,把答案写进了黄河和大地里。”

通过《大地丰碑》《大地之子的婚礼》等行为艺术作品,王刚尝试唤醒人们血脉中关于泥土的记忆。他的大型装置艺术《耧·楼》则从社会生产的纬度对人与土地的关系,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反思。

“就是震撼,我不知道怎么具体去形容这种感觉”,坐在郑州美术馆的长椅上,市民韩先生这样说到。他刚刚观看完《王刚:何以黄河——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》一号展厅的作品,“看了之后心里很感动,就想坐下来待上一会儿”。

“泥土是大地的同语,时代的发展,让人们开始远离了脚下养育我们的沃土”,在陶土作品《面孔系列》中,王刚寻找泥土与“图像”共生的方式,试图拉进观者与泥土的距离。

王刚的艺术探索,已迈向了更具哲思性的观念叙述与表达中,阐述了人与大地的依存、合一。
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心。中原各方面深受黄河的影响,这里人们的成长经历、生命体验与黄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二号、三号展厅有许多面貌各异的头像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老万”,这是万众百姓的通称,是劳苦大众的别称。

除了油画黄河,展览还有“人”和“大地”两个篇章,包括绘画、雕塑、装置、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。

黄河、人与大地的共振

《黄河1号》《大黄河》《黄河3号》《黄河4号》《黄河6号》《何以黄河》……经过几年的实验,王刚所绘的黄河,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。黄河像泥土一样在大地上奔腾翻卷,人类的底色和黄河的泥沙凝聚在一起,无言地表达着黄河的文化和精神,并叩问着观者——何以黄河?

文章来源:《泥沙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ns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009/710.html



上一篇:人类能出现在地球上有多幸运?九个“瞬间”让
下一篇:马桶电磁阀故障维修方法

泥沙研究投稿 | 泥沙研究编辑部| 泥沙研究版面费 | 泥沙研究论文发表 | 泥沙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泥沙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